菏泽巨野公安:护航高考进行时,安全宣传不停歇!
菏泽巨野公安:护航高考进行时,安全宣传不停歇!
菏泽巨野公安:护航高考进行时,安全宣传不停歇!
雨后泉城,碧空澄澈;黄河之畔,活力迸发。
由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筹建的“山东地学科技创新中心”,日前在济南市高新区正式开工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成为近20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舞台,大批高精尖大型地学科研仪器设备入驻并共享利用,全省地学科研人才汇聚于此大展身手。
这是山东地科院十年如一日,潜心地学科技创新、支撑自然资源管理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2015年4月21日,山东地科院被选树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“一面旗帜”。十年来,该院坚守“找矿立功,科技报国”初心,坚持“科技立院、创新兴院、人才强院、平台稳院”,在基层党建、地质找矿、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,获得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状、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以及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、山东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。
“一面旗帜”,高高飘扬在齐鲁大地。

守正创新(chuàngxīn),地学科研走在前
黄金是一种战略储备资源,也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(dàn)很多人(rén)可能不知道,我国黄金开采量居全球首位(shǒuwèi),山东的储量和产量更是全国“双冠王”。
“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,面积(miànjī)仅占全国的0.27%,却拥有全国1/3以上的黄金资源储量,是我国最大、全球第三的金矿集区。”山东地科院同位素地质研究所(yánjiūsuǒ)所长迟乃杰介绍(jièshào)。
黄金海岸,闪耀夺目。然而,“掘金之路”并非坦途(tǎntú)。
据悉,胶西北地区已知金矿田主要沿(yán)三山岛断裂带(duànlièdài)、焦家断裂带、招平断裂带分布,长期以来,由于没有准确(zhǔnquè)掌握胶西北金成矿系统深部结构,区域成矿—控矿构造体系的(de)时空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没有攻克,致使找矿(zhǎokuàng)效果不佳。查明该区域主要控矿构造的深部空间关系,指明深部找矿方向,成为业界攻坚的重中之重。
针对这一问题,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大胆设想:能否依托深部反射地震(dìzhèn),开展胶西北地区深部构造格架与找矿(zhǎokuàng)方向研究?
“胶西北是花岗岩地区,地震探测的效果绝不会理想!”设想(shèxiǎng)刚一提出,便(biàn)受到省内一些专家的质疑。
“没有创新(chuàngxīn)实践,怎知对不对?”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排除万难(páichúwànnán),争取到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,横跨3个断裂带布设以反射地震为主的综合测量剖面(pōumiàn)百余公里,系统开展了大型矿集区深部地质体结构探测、勘查技术(jìshù)方法和成矿控矿理论研究。经过(jīngguò)无数个昼夜奋战,基本厘清了胶西北主要控矿构造的深部空间关系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7年,我国迄今埋藏最深的(de)金(jīn)矿体找到了(le)!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在焦家金矿带实施的深钻,在近3000米处发现厚25.2米、最高品位达(dá)13.5克/吨的金矿体,证实了焦家金矿带垂深3000米、斜深7000米深部巨大的资源潜力。
技术人员在(zài)1400米金矿井下开展科学研究
该金矿体(kuàngtǐ)的发现实现了(le)深部探测技术和找矿成果的突破,一举拿下2019年度(niándù)“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”和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
创新(chuàngxīn)(chuàngxīn)的脚步不停歇。很快,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又将目光锁定在找矿迟迟未见(wèijiàn)突破的栖霞地区。这一次,该院派出青年博士创新团队,一干就是8年。
“我们基本摸清了该区域控矿构造和(hé)成矿规律,在栖霞台前—陡崖断裂带实施了3个千米深钻,最终在1300米处发现厚7.4米、最高品位5克/吨的(de)金矿体。”山东地科院研究员李大鹏(dàpéng)介绍,这一找矿新突破(tūpò)有力证实(zhèngshí)了栖霞地区深部巨大的金矿资源潜力,大大提振了几代地质人尝试在该区域寻找胶东第4个千吨级金矿带的信心。与焦家(jiāojiā)金矿带地下3000米的金矿体相比,地下1300米处的金矿体不仅同等重要,且开采成本更(gèng)低,具有深远意义。
“找矿不仅靠技术,更靠毅力。我们反复推敲数据,大胆提出新理论,用反射地震技术透视大地深部,用同位素示踪成矿(chéngkuàng)脉络,当看到钻头在预定层位打出金灿灿的矿心那一刻(nàyīkè),所有的付出都值了(le)。”山东(shāndōng)地科院研究员单伟感慨道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在一批批科研人员(kēyánrényuán)不懈(bùxiè)求索下,山东地科院(dìkēyuàn)近年来新发现和(hé)探明大中型矿产地20余处,提交煤炭资源量70余亿吨、铁矿近10亿吨、金矿(jīnkuàng)60余吨、岩盐矿300余亿吨,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,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,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强基固本,平台(píngtái)人才两手抓
在山东离子探针(tànzhēn)中心的实验室内(nèi),全球首台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(èrcì)离子探针质谱仪平稳运行。仪器旁,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专注地盯着屏幕,分析研究月壤数据(shùjù)……这一如今寻常的场景,十年前却是遥不可及。
科研人员操作热(rè)电离质谱仪
当时,山东地科院科研平台基础(jīchǔ)十分薄弱,实验设备陈旧(shèbèichénjiù)老化(lǎohuà),先进仪器严重匮乏,导致不少项目进展缓慢,甚至不得不中断或委托外单位检测,科研平台在业界影响力(yǐngxiǎnglì)有限,科研人员常常为仪器性能不足而苦恼,突破性成果很难产出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山东地科院领导班子深知(shēnzhī)想要摆脱困境,走好科学研究的路,就必须改变科研(kēyán)平台落后的局面。“院领导四处奔走,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争取科研经费。在多方支持(zhīchí)下,科研投入持续加大,更新实验设备、建设科研平台,许多(xǔduō)受条件限制的课题逐渐(zhújiàn)具备了攻关条件,科研实力(shílì)显著跃升。”山东地科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舒磊介绍。
2015年(nián),原国土资源部首个金矿重点实验室——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(guòchéng)与(yǔ)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。同年,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。2019年,新增国家级科技平台(píngtái)(píngtái)——山东离子探针中心,其核心仪器(yíqì)——世界首台第五代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投入运行,拉开(lākāi)了深度参与月球和火星地质等前沿性科学研究(yánjiū)的序幕。2021年,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挂牌。2023年,“同位素地球化学(dìqiúhuàxué)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”“三稀矿产(kuàngchǎn)勘查与综合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”获批,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获评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,跻身25家部优秀科技创新平台。截至目前,全院建有国家级平台1个、省部级平台16个、其他创新平台3个,形成了较为完备(wánbèi)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。
“山东地科院作为一家省属科研院所,能够(nénggòu)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格局,积极谋划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和国际一流地学测试研究中心,定位科学(kēxué)、意义深远(shēnyuǎn)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评价。
当创新平台(píngtái)的钢筋铁骨锻造铸成,人才(réncái)活水的引流工程同步开闸。山东地科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,不断创新聚才、引才、育才(yùcái)、用才模式。
“我们(wǒmen)一方面聘请了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作为(zuòwéi)学术顾问,为发展把脉问诊,并集聚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等在内的领军人才(réncái)20余人。另一方面(lìngyìfāngmiàn),打造‘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作用(chéngkuàngzuòyòng)与深部找矿(zhǎokuàng)创新团队’‘泰山学者科技创新团队’等4个创新团队,引入高层次人才40余人,自主(zìzhǔ)培养骨干20余人。目前(mùqián),全院高级职称人员突破120人,专业技术人才密度达94.35%,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岗位激励机制,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充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。”山东地科院党委书记王众介绍。
精心耕耘结出累累硕果,科研成果全面开花:深度参与“嫦娥(chángé)五号”“嫦娥六号”月壤和“蛟龙”号深海样品(yàngpǐn)分析测试研究,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,在科学期刊 Science上发表了我国首篇(shǒupiān)“嫦娥”月壤研究论文。胶东“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”实施,丰富发展了胶东金成矿(chéngkuàng)理论;栖霞(qīxiá)—蓬莱金矿带深部找矿实现新突破;累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5项、二等奖6项,“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”3项,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1项。获批国家(guójiā)自然科学(zìránkēxué)基金和重点(zhòngdiǎn)研发(yánfā)计划课题(专题)21项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;获得发明专利38项,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……
“科创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实现双向(shuāngxiàng)赋能,既(jì)促进了不同院所、高校科研人员新老朋友的交流合作,有效推动科研水平提升,又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,激励大家以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投身(tóushēn)地学研究,不断取得新成绩(chéngjì)。”王众说。
凝心铸魂,知行合一(zhīxínghéyī)树标杆
530个单位、4600人次,这是近年来赴山东地科院调研观摩党建工作的统计数据(tǒngjìshùjù),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吸引力(xīyǐnlì)?
2019年(nián)以来,山东地科院先后被评为“省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观摩点”“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”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党建与科研(kēyán)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,得到各级(gèjí)各部门充分肯定。
在山东地科院党委看来,做好(zuòhǎo)科研单位党建工作,关键要(yào)发挥组织优势,激活科研工作者“跟党走”的内生动力,让(ràng)“最强大脑”既是学术“领头雁”,又是党建“排头兵”。
该院大力(dàlì)实施党支部梯级创建工程和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即(jí)在过硬党支部中实施“引领计划(jìhuà)”、在先进党支部中实施“争优计划”、在标准党支部中实施“提升计划”,选拔业务能力突出、党建(dǎngjiàn)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,做到(zuòdào)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同步谋划、同步开展。
针对野外工作(yěwàigōngzuò)时间长、地点分散、条件艰苦的实际,该院(gāiyuàn)进一步深化“双带头人”机制,成立(chénglì)野外临时党小组,要求项目负责人任党小组组长,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、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。
2023年腊月,皑皑白雪覆盖栖霞群山,气温跌至零下10摄氏度。按照工作进度,野外项目组必须赶在春节前完成勘探任务。野外项目组临时党小组组长张岩带领同事们已连续作业40多天,钻探(zuāntàn)进尺超1800米。岩心取样时,冷却水溅到手套(shǒutào)上瞬间(shùnjiān)结冰,手指冻得发麻(fāmá),但没有一个(yígè)人退缩(tuìsuō),大家严谨地分段编号岩心,直至任务全部结束。
“无论是在寒风刺骨的露天钻探台,还是在闷(mèn)如蒸笼的地下矿井,我们都(dōu)要以身作则、凝心聚力,发挥党小组的前沿阵地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确保(quèbǎo)项目如期完成。”张岩说。
为(wèi)进一步(jìnyíbù)夯实组织建设,打造战斗堡垒,山东地科院开展了“一支部(zhībù)一品牌、一支部一特色”创建活动。岩矿所党支部立足金矿勘查与岩石矿物研究,打造“党建引领,金石为开”党建文化(wénhuà)品牌,党建与找矿、科研同频共振,示范引领作用突出,成为众多单位调研必访(bìfǎng)的“党建样板间”。
一系列机制举措(jǔcuò),把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紧凝聚在党(dǎng)的(de)周围。近年来,山东地科院有20余名博士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陆续加入党组织,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科技前沿。
红色引擎轰鸣作响,精神文明春风化雨(chūnfēnghuàyǔ)。
山东地科院党群(dǎngqún)办公室副主任陈军介绍,该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,以党建为引领(yǐnlǐng)持续开展了“春雨计划”“游学馒头山”“找水定井”等文明实践活动(huódòng),十年来精准资助26名困难学子,为4000余名中小学师生提供科普研学实践,全院(quányuàn)20余批次600余人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,累计(lěijì)服务时长8200余小时,投入资金600余万元,以“专业优势+民生需求(xūqiú)”双轮驱动,走出一条地质科研单位践行社会责任的新路径,三度蝉联(chánlián)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。
连续9年开展“春雨(chūnyǔ)计划”精准捐资助学活动
从(cóng)杏花春雨到雪满寒山,从数据交织的实验室到广袤无垠的荒野,“找矿(zhǎokuàng)立功、科技报国”的铮铮誓言,镌刻于心、见之于行。
“被选树为‘一面旗帜’这十年,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,山东地科院(dìkēyuàn)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,地质找矿与地学(dìxué)科研实现重大突破,成绩来之不易,经历弥足珍贵。我们将倍加珍惜荣誉,大力弘扬爱国(àiguó)奉献(fèngxiàn)、开拓创新、艰苦奋斗的(de)优良传统,立足主责主业持续攻坚地学科研,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(xíngdòng)中发挥更大作用,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。”王众说。


来源:《中国(zhōngguó)自然资源报》
供图: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(yánjiūyuàn)
文字编辑:王中建、刘照(liúzhào)


i自然全媒体(méitǐ)
转载(zhuǎnzǎi)请在醒目(xǐngmù)位置标注来源:i自然全媒体
i自然投稿邮箱:mnrnews@163.com
电话:010-68047618



雨后泉城,碧空澄澈;黄河之畔,活力迸发。
由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筹建的“山东地学科技创新中心”,日前在济南市高新区正式开工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成为近20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舞台,大批高精尖大型地学科研仪器设备入驻并共享利用,全省地学科研人才汇聚于此大展身手。
这是山东地科院十年如一日,潜心地学科技创新、支撑自然资源管理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2015年4月21日,山东地科院被选树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“一面旗帜”。十年来,该院坚守“找矿立功,科技报国”初心,坚持“科技立院、创新兴院、人才强院、平台稳院”,在基层党建、地质找矿、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,获得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状、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以及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、山东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。
“一面旗帜”,高高飘扬在齐鲁大地。
守正创新(chuàngxīn),地学科研走在前
黄金是一种战略储备资源,也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(dàn)很多人(rén)可能不知道,我国黄金开采量居全球首位(shǒuwèi),山东的储量和产量更是全国“双冠王”。
“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,面积(miànjī)仅占全国的0.27%,却拥有全国1/3以上的黄金资源储量,是我国最大、全球第三的金矿集区。”山东地科院同位素地质研究所(yánjiūsuǒ)所长迟乃杰介绍(jièshào)。
黄金海岸,闪耀夺目。然而,“掘金之路”并非坦途(tǎntú)。
据悉,胶西北地区已知金矿田主要沿(yán)三山岛断裂带(duànlièdài)、焦家断裂带、招平断裂带分布,长期以来,由于没有准确(zhǔnquè)掌握胶西北金成矿系统深部结构,区域成矿—控矿构造体系的(de)时空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没有攻克,致使找矿(zhǎokuàng)效果不佳。查明该区域主要控矿构造的深部空间关系,指明深部找矿方向,成为业界攻坚的重中之重。
针对这一问题,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大胆设想:能否依托深部反射地震(dìzhèn),开展胶西北地区深部构造格架与找矿(zhǎokuàng)方向研究?
“胶西北是花岗岩地区,地震探测的效果绝不会理想!”设想(shèxiǎng)刚一提出,便(biàn)受到省内一些专家的质疑。
“没有创新(chuàngxīn)实践,怎知对不对?”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排除万难(páichúwànnán),争取到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,横跨3个断裂带布设以反射地震为主的综合测量剖面(pōumiàn)百余公里,系统开展了大型矿集区深部地质体结构探测、勘查技术(jìshù)方法和成矿控矿理论研究。经过(jīngguò)无数个昼夜奋战,基本厘清了胶西北主要控矿构造的深部空间关系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7年,我国迄今埋藏最深的(de)金(jīn)矿体找到了(le)!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在焦家金矿带实施的深钻,在近3000米处发现厚25.2米、最高品位达(dá)13.5克/吨的金矿体,证实了焦家金矿带垂深3000米、斜深7000米深部巨大的资源潜力。

技术人员在(zài)1400米金矿井下开展科学研究
该金矿体(kuàngtǐ)的发现实现了(le)深部探测技术和找矿成果的突破,一举拿下2019年度(niándù)“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”和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
创新(chuàngxīn)(chuàngxīn)的脚步不停歇。很快,山东地科院研究团队又将目光锁定在找矿迟迟未见(wèijiàn)突破的栖霞地区。这一次,该院派出青年博士创新团队,一干就是8年。
“我们基本摸清了该区域控矿构造和(hé)成矿规律,在栖霞台前—陡崖断裂带实施了3个千米深钻,最终在1300米处发现厚7.4米、最高品位5克/吨的(de)金矿体。”山东地科院研究员李大鹏(dàpéng)介绍,这一找矿新突破(tūpò)有力证实(zhèngshí)了栖霞地区深部巨大的金矿资源潜力,大大提振了几代地质人尝试在该区域寻找胶东第4个千吨级金矿带的信心。与焦家(jiāojiā)金矿带地下3000米的金矿体相比,地下1300米处的金矿体不仅同等重要,且开采成本更(gèng)低,具有深远意义。
“找矿不仅靠技术,更靠毅力。我们反复推敲数据,大胆提出新理论,用反射地震技术透视大地深部,用同位素示踪成矿(chéngkuàng)脉络,当看到钻头在预定层位打出金灿灿的矿心那一刻(nàyīkè),所有的付出都值了(le)。”山东(shāndōng)地科院研究员单伟感慨道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在一批批科研人员(kēyánrényuán)不懈(bùxiè)求索下,山东地科院(dìkēyuàn)近年来新发现和(hé)探明大中型矿产地20余处,提交煤炭资源量70余亿吨、铁矿近10亿吨、金矿(jīnkuàng)60余吨、岩盐矿300余亿吨,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,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,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强基固本,平台(píngtái)人才两手抓
在山东离子探针(tànzhēn)中心的实验室内(nèi),全球首台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(èrcì)离子探针质谱仪平稳运行。仪器旁,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专注地盯着屏幕,分析研究月壤数据(shùjù)……这一如今寻常的场景,十年前却是遥不可及。

科研人员操作热(rè)电离质谱仪
当时,山东地科院科研平台基础(jīchǔ)十分薄弱,实验设备陈旧(shèbèichénjiù)老化(lǎohuà),先进仪器严重匮乏,导致不少项目进展缓慢,甚至不得不中断或委托外单位检测,科研平台在业界影响力(yǐngxiǎnglì)有限,科研人员常常为仪器性能不足而苦恼,突破性成果很难产出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山东地科院领导班子深知(shēnzhī)想要摆脱困境,走好科学研究的路,就必须改变科研(kēyán)平台落后的局面。“院领导四处奔走,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争取科研经费。在多方支持(zhīchí)下,科研投入持续加大,更新实验设备、建设科研平台,许多(xǔduō)受条件限制的课题逐渐(zhújiàn)具备了攻关条件,科研实力(shílì)显著跃升。”山东地科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舒磊介绍。
2015年(nián),原国土资源部首个金矿重点实验室——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(guòchéng)与(yǔ)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。同年,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。2019年,新增国家级科技平台(píngtái)(píngtái)——山东离子探针中心,其核心仪器(yíqì)——世界首台第五代高精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投入运行,拉开(lākāi)了深度参与月球和火星地质等前沿性科学研究(yánjiū)的序幕。2021年,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挂牌。2023年,“同位素地球化学(dìqiúhuàxué)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”“三稀矿产(kuàngchǎn)勘查与综合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”获批,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获评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,跻身25家部优秀科技创新平台。截至目前,全院建有国家级平台1个、省部级平台16个、其他创新平台3个,形成了较为完备(wánbèi)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。
“山东地科院作为一家省属科研院所,能够(nénggòu)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格局,积极谋划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和国际一流地学测试研究中心,定位科学(kēxué)、意义深远(shēnyuǎn)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评价。
当创新平台(píngtái)的钢筋铁骨锻造铸成,人才(réncái)活水的引流工程同步开闸。山东地科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,不断创新聚才、引才、育才(yùcái)、用才模式。
“我们(wǒmen)一方面聘请了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作为(zuòwéi)学术顾问,为发展把脉问诊,并集聚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等在内的领军人才(réncái)20余人。另一方面(lìngyìfāngmiàn),打造‘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作用(chéngkuàngzuòyòng)与深部找矿(zhǎokuàng)创新团队’‘泰山学者科技创新团队’等4个创新团队,引入高层次人才40余人,自主(zìzhǔ)培养骨干20余人。目前(mùqián),全院高级职称人员突破120人,专业技术人才密度达94.35%,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岗位激励机制,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充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。”山东地科院党委书记王众介绍。
精心耕耘结出累累硕果,科研成果全面开花:深度参与“嫦娥(chángé)五号”“嫦娥六号”月壤和“蛟龙”号深海样品(yàngpǐn)分析测试研究,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,在科学期刊 Science上发表了我国首篇(shǒupiān)“嫦娥”月壤研究论文。胶东“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”实施,丰富发展了胶东金成矿(chéngkuàng)理论;栖霞(qīxiá)—蓬莱金矿带深部找矿实现新突破;累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5项、二等奖6项,“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”3项,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1项。获批国家(guójiā)自然科学(zìránkēxué)基金和重点(zhòngdiǎn)研发(yánfā)计划课题(专题)21项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;获得发明专利38项,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……
“科创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实现双向(shuāngxiàng)赋能,既(jì)促进了不同院所、高校科研人员新老朋友的交流合作,有效推动科研水平提升,又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,激励大家以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投身(tóushēn)地学研究,不断取得新成绩(chéngjì)。”王众说。
凝心铸魂,知行合一(zhīxínghéyī)树标杆
530个单位、4600人次,这是近年来赴山东地科院调研观摩党建工作的统计数据(tǒngjìshùjù),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吸引力(xīyǐnlì)?
2019年(nián)以来,山东地科院先后被评为“省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观摩点”“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”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党建与科研(kēyán)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,得到各级(gèjí)各部门充分肯定。
在山东地科院党委看来,做好(zuòhǎo)科研单位党建工作,关键要(yào)发挥组织优势,激活科研工作者“跟党走”的内生动力,让(ràng)“最强大脑”既是学术“领头雁”,又是党建“排头兵”。
该院大力(dàlì)实施党支部梯级创建工程和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即(jí)在过硬党支部中实施“引领计划(jìhuà)”、在先进党支部中实施“争优计划”、在标准党支部中实施“提升计划”,选拔业务能力突出、党建(dǎngjiàn)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,做到(zuòdào)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同步谋划、同步开展。
针对野外工作(yěwàigōngzuò)时间长、地点分散、条件艰苦的实际,该院(gāiyuàn)进一步深化“双带头人”机制,成立(chénglì)野外临时党小组,要求项目负责人任党小组组长,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、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。
2023年腊月,皑皑白雪覆盖栖霞群山,气温跌至零下10摄氏度。按照工作进度,野外项目组必须赶在春节前完成勘探任务。野外项目组临时党小组组长张岩带领同事们已连续作业40多天,钻探(zuāntàn)进尺超1800米。岩心取样时,冷却水溅到手套(shǒutào)上瞬间(shùnjiān)结冰,手指冻得发麻(fāmá),但没有一个(yígè)人退缩(tuìsuō),大家严谨地分段编号岩心,直至任务全部结束。
“无论是在寒风刺骨的露天钻探台,还是在闷(mèn)如蒸笼的地下矿井,我们都(dōu)要以身作则、凝心聚力,发挥党小组的前沿阵地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确保(quèbǎo)项目如期完成。”张岩说。
为(wèi)进一步(jìnyíbù)夯实组织建设,打造战斗堡垒,山东地科院开展了“一支部(zhībù)一品牌、一支部一特色”创建活动。岩矿所党支部立足金矿勘查与岩石矿物研究,打造“党建引领,金石为开”党建文化(wénhuà)品牌,党建与找矿、科研同频共振,示范引领作用突出,成为众多单位调研必访(bìfǎng)的“党建样板间”。
一系列机制举措(jǔcuò),把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紧凝聚在党(dǎng)的(de)周围。近年来,山东地科院有20余名博士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陆续加入党组织,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科技前沿。
红色引擎轰鸣作响,精神文明春风化雨(chūnfēnghuàyǔ)。
山东地科院党群(dǎngqún)办公室副主任陈军介绍,该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,以党建为引领(yǐnlǐng)持续开展了“春雨计划”“游学馒头山”“找水定井”等文明实践活动(huódòng),十年来精准资助26名困难学子,为4000余名中小学师生提供科普研学实践,全院(quányuàn)20余批次600余人次参与社区志愿活动,累计(lěijì)服务时长8200余小时,投入资金600余万元,以“专业优势+民生需求(xūqiú)”双轮驱动,走出一条地质科研单位践行社会责任的新路径,三度蝉联(chánlián)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。

连续9年开展“春雨(chūnyǔ)计划”精准捐资助学活动
从(cóng)杏花春雨到雪满寒山,从数据交织的实验室到广袤无垠的荒野,“找矿(zhǎokuàng)立功、科技报国”的铮铮誓言,镌刻于心、见之于行。
“被选树为‘一面旗帜’这十年,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,山东地科院(dìkēyuàn)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,地质找矿与地学(dìxué)科研实现重大突破,成绩来之不易,经历弥足珍贵。我们将倍加珍惜荣誉,大力弘扬爱国(àiguó)奉献(fèngxiàn)、开拓创新、艰苦奋斗的(de)优良传统,立足主责主业持续攻坚地学科研,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(xíngdòng)中发挥更大作用,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。”王众说。






i自然全媒体(méitǐ)
转载(zhuǎnzǎi)请在醒目(xǐngmù)位置标注来源:i自然全媒体
i自然投稿邮箱:mnrnews@163.com
电话:010-68047618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